蝉鸣始,半夏生。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白昼最长、阳气最盛的时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夏至,五月中。夏,假也;至,极也;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此时天地阳气鼎盛,万物蕃秀,人体新陈代谢旺盛。夏至养生贵在顺天时、护阳气、避暑湿,以调和阴阳,安度长夏。
一、夏至节气特点与中医理论
l 阳气至极,阴气始生
《素问.脉要精微论》云:“夏至四十五日,阴气微上,阳气微下。”夏至虽地表阳气最盛,但天地间已萌动阴气,预示一年中阳气渐衰、阴气渐长的转折。人体阳气外浮于体表,内阳相对不足,易出现“外热内寒”之象。
l 心火当令,暑湿困脾
夏属火,与心相应。暑热易扰心神,导致心烦失眠、口舌生疮。加之长夏主湿,暑湿交织,易困阻脾胃,引发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头身困重等“暑湿困脾”症状。
l 腠理开泄,津气易耗
暑热迫津外泄,汗出过多易伤津耗气,甚则引发中暑。故需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,并避暑降温,以防津气大伤。
二、夏至养生三宝:清心、养阳、祛湿
“一宝”清心宁神,调和情志
心为“君主之官”,主神明。夏至心火易亢,需清心降火,安神定志。
l 情志调摄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。”夏季宜保持平和心态,避免大悲大喜。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静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。
l 安神助眠
重视“子午觉”:子时(23:00-1:00)宜熟睡,午时(11:00-13:00)小憩15-30分钟以养心。心火旺者睡前可热水泡脚,或按揉神门穴(腕横纹尺侧端)、内关穴(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)。
l 饮食清心
苦味入心,可清心火,如莲子心、苦瓜、苦荞等,但脾胃虚寒者需配伍甘温食材(如,莲子心配红枣)。
“二宝”顾护阳气,避寒防伤
夏至阳气外浮,脾胃阳气相对不足,贪凉易致“内寒”,引发腹痛腹泻。
l 饮食温中
少食冰镇饮料、生冷瓜果。宜食生姜、葱蒜、陈皮等温性食材,或晨起饮用姜枣茶(生姜3片、红枣5枚煮水)。
l 起居避寒
空调温度以26-28℃为宜,避免直吹头颈、肚腹;汗后勿立即冲冷水澡。
l 适度运动
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温和运动,以微汗为度,避免大汗伤阳。
“三宝”健脾祛湿,清淡饮食
“暑多夹湿”,湿邪困脾,需健脾化湿。
l 饮食调理
宜清淡易消化,多食冬瓜、薏苡仁(炒制以减寒性)、赤小豆、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物。
推荐食疗方:
绿豆陈皮粥:绿豆25g、陈皮5g、大米50g。
薏米红豆粥:薏苡仁(炒)25g、赤小豆25g、大米50g。
l 芳香醒脾
若胃口不佳,暑湿困脾,可以用广藿香、紫苏叶、薄荷等芳香化湿之品煮水代茶,或烹饪时加入,以恢复脾胃健运功能。
l 穴位保健
按揉足三里(外膝眼下3寸,胫骨前嵴外1 横指处,为养生要穴,能健脾补虚)、阴陵泉(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,具有健脾祛湿功能),每穴3-5分钟,以酸胀为度,二者配伍,尤宜于夏季胃口不佳、暑湿困脾之症。